最近身边咳嗽声、打喷嚏声此起彼伏?地铁上“咳咳”声此起彼伏,办公室里纸巾消耗量激增,不少人出现发热、乏力、喉咙如刀割的症状,甚至有人全家“中招”。难道新冠病毒又“卷土重来”?其实,当前新冠处于低水平波动期,但春季呼吸道病原体“组团出击”——流感、诺如病毒、腺病毒等轮番登场,叠加登革热境外输入风险,让防护难度直线升级。这份“防毒+治病”双攻略请速速收藏!
一、病毒“混战季”的三大“元凶”
2. 新冠“老对手”仍在潜伏
虽然新冠整体处于低水平波动,但变异毒株仍可能引发局部聚集性疫情。加之“五一”假期人员流动密集,商场、景区、交通工具等密闭空间成为病毒传播“温床”。
3. 流感“余威”未消
尽管春季流感已回落至非流行季水平,但部分抵抗力较弱人群(如老人、儿童)仍可能中招,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与新冠相似,容易混淆。
4. 登革热“境外输入”风险高
我国南方省份已进入登革热流行季,境外输入病例引发本土传播的风险增加。登革热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为高热、皮疹、“三红三痛”(脸、颈、胸潮红,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重症甚至死亡。
二、科学防护“四件套”,把病毒挡在门外!
2. “口罩+手消”双保险
外出佩戴N95/KN95口罩,尤其在密闭空间(如地铁、超市)或人群密集场所(如景区、演出场所)。随身携带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触碰公共物品(如电梯按钮、扶手)后及时消毒。
3. “通风+清洁”强组合
每日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30分钟以上。定期清洁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遥控器、手机),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擦拭。空调滤网每周清洗1次,避免细菌、病毒滋生。
4. “疫苗+营养”双防线
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同时,保证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维生素C(如柑橘、猕猴桃、西兰花),增强免疫力。
5. “监测+隔离”早发现
每日监测体温、血氧饱和度(正常值≥95%),若出现发热(≥37.3℃)、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进行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并居家隔离,避免与家人共用生活用品。
三、精准治疗“三步走”,对症下药更高效!
2. 轻症居家“自救包”
• 发热、咽痛:对乙酰氨基酚(≤38.5℃)或布洛芬(>38.5℃),配合淡盐水漱口(10秒缓解咽痛)、蜂蜜柠檬水(润喉止咳)。
• 咳嗽、咳痰:右美沙芬(干咳)、氨溴索(咳痰),避免滥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除非合并细菌感染(如黄痰、白细胞升高)。
• 乏力、肌肉酸痛:多休息、多喝水,可服用连花清瘟颗粒、藿香正气胶囊等中成药辅助治疗。
3. 重症及时“就医包”
• 呼吸急促(>30次/分)、血氧饱和度<93%:立即就医,可能需吸氧、无创机械通气,甚至体外膜肺氧合(ECMO)。
• 意识模糊、休克:立即拨打120,可能需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免疫调节剂(如托珠单抗)。
4. 中医调理“康复包”
• 轻症:金银花、连翘、薄荷等中药泡水代茶饮,缓解发热、咽痛。
• 康复期:针灸、艾灸、八段锦等中医理疗,促进肺功能恢复,缓解乏力、气短等症状。
四、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 盲目“捂汗”不可取:发烧时裹棉被捂汗,反而可能脱水或加重病情。
• 抗生素滥用要警惕:病毒引起的感冒咳嗽,吃抗生素无效,还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导致腹泻、过敏等副作用。
• “硬扛”心态最危险:若持续高热3天不退、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93%,务必及时就医!
五、特殊人群防护“加码”
• 老人、儿童: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儿童专用口罩(如立体剪裁、透气性好的款式)。
• 慢性病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如降压药、胰岛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避免因感染导致病情加重。
• 孕妇:若感染新冠,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
病毒“混战季”,防护需用心。从今天起,和家人一起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的好习惯,把病毒“拒之门外”。若不幸中招,也别慌,科学治疗+精准用药,才能早日恢复健康!转发家族群,让更多人get这份实用攻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