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为了规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类风险隐患,需要构建内外协同的监督机制。一方面,企业需加强自查自纠;另一方面,需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的专业诊断,通过双重保障将运营风险最小化,最终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在此过程中,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工作方法直接决定了监督成效。
有效的企业审计应当建立分类施策、程序规范、技术多元的立体化工作体系。具体而言,需要把握以下关键环节:
一、实施分类审计:基于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差异化特征
根据国有企业承担的三大特殊职能,审计前须明确企业类型。例如,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商业类企业还是承担国家战略保障的功能类企业,抑或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类企业,分类结果将直接影响后续审计重点的确定。
二、审计人员应根据委托要求,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履行审计职责。主要审计类型包括:
财务收支审计:核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合规性,重点关注收入、成本、资产负债等科目,防范财务造假。
经济责任审计:对国企领导人员如董事长、总经理任期内的经营管理责任、决策合规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进行审计,落实“离任必审”。
专项审计:针对特定事项如重大投资项目、专项资金使用、风险防控等开展专项检查,例如扶贫资金、环保项目审计。
内控与风险管理审计:评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识别舞弊风险及经营风险,如债务、投资过度集中等。
三、创新审计技术:构建数据驱动的核查体系
现代审计需综合运用检查、函证、数据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严格执行“准备—实施—报告—整改”四个核心阶段流程。对央企的审计需突出政治、经济、社会三个维度,通过风险导向、数据驱动、穿透式核查,实现从财务合规到战略执行、从单一企业到集团生态的全面监督。
四、聚焦绩效审计:提升国企治理效能的核心抓手
在各类审计中,绩效审计对国企改革具有特殊价值。通过系统评价资源投入产出比、目标达成率等关键指标,为干部任免、薪酬分配提供客观依据。实施过程中需注意:
1.商业类国有企业审计重点:
(1)经济效益: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周转率等;
(2)创新效率:研发投入转化率、“卡脖子”技术突破进度;
(3)市场竞争力:主业集中度、国际市场份额、自主品牌价值提升成效;
(4)风险控制:重大投资项目实际收益与预期的偏差率。
2. 公益类国有企业审计重点:
(1)服务效果:保障房交付进度、公共服务满意度;
(2)成本效益:单位服务成本使用效率;
(3)政策执行:民生工程工期与质量达标率;
(4)社会责任:污染物处理效率、特殊群体就业带动。
3. 功能类国有企业审计重点:
(1)战略任务:国家储备物资合规性;
(2)资源配置效率:重大设备闲置率;
(3)可持续发展:绿色转型投入,碳排放强度降幅;
(4)安全保障:能源供应稳定性指标。
综上所述,鉴于国企和央企具有规模庞大、管理复杂等特点,在开展企业绩效审计时,应避免“一刀切”方式或“大一统”考核标准,而应当实施差异化考核。建议遵循“一个经济实体一套考核体系”的原则,将考核指标细化至最小业务单元,覆盖各部门乃至具体岗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绩效考核在企业中的战略导向作用。
(作者单位:国家审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