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创造价值、存在造就未来
在智慧场馆的建设浪潮中,数据已成为核心资产——从证件管理系统中的观众身份证号、支付系统的交易流水,到能源管理系统的能耗数据、设备管理系统的运行参数,海量数据的汇聚既驱动了运营效率提升,也带来了严峻的数据安全挑战。一旦数据泄露、篡改或被恶意攻击,不仅可能引发隐私纠纷、经济损失,更会动摇智慧场馆的运营根基。本文从风险图谱、成因剖析入手,探讨如何构建全维度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一、场馆智慧化建设中存在的数据安全问题
智慧场馆的“数据洪流”涉及多维度、高敏感信息,其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三类核心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中:
1.个人敏感数据泄露风险
证件管理系统存储了参展商、观众的身份证号、手机号、人脸信息等,这类数据一旦泄露,可能被用于诈骗、身份冒用等违法活动。例如,某展馆因证件系统漏洞导致10万条观众手机号外泄,引发大量垃圾短信骚扰;支付系统的交易记录(如账单编号、付款账号)若被窃取,可能导致金融诈骗风险。
2.运营数据篡改与滥用风险
场馆运营数据(如展位排期、设备运行状态、能耗数据)是决策的核心依据。若被恶意篡改,可能引发运营混乱——比如修改设备故障告警阈值,导致空调系统过载停机;或篡改客流数据,误导主办方调整展位布局,造成经济损失。此外,数据滥用也不容忽视,如未经授权将参展商交易数据出售给第三方,侵犯商业隐私。
3.系统攻击与供应链风险
智慧场馆的一体化运营平台实现了各系统互联互通,但也扩大了攻击面:物联网设备(如传感器、闸机)可能存在固件漏洞,成为黑客入侵的“突破口”;第三方服务(如支付接口、导览系统)的安全缺陷可能传导至核心系统;依赖国外硬件或软件的“后门”风险,可能导致数据被远程窃取。
二、数据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智慧场馆的数据安全问题,本质是“技术复杂性”“管理滞后性”与“外部威胁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
1.系统复杂度高
为实现“集中管理、主动预防”,智慧场馆需打通票务、证件、支付、设备等系统,但各系统开发标准不一、数据流转路径复杂,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例如,物流车辆管理系统与门禁系统对接时,若接口未加密,可能导致车辆预约数据被拦截;部分老旧设备(如早期安装的传感器)缺乏加密功能,成为数据传输的“裸奔通道”。
2.数据治理机制不完善
文档中提到需“强化数据分析能力,沉淀数据资产”,但多数场馆重数据采集、轻安全治理:
权限管理混乱:未严格区分“查看权”“修改权”“删除权”,如普通运维人员可访问支付系统的完整账单;
数据分类模糊:未对“个人信息”“交易数据”“运营数据”进行分级保护,导致高敏感数据与普通数据采用同一防护标准。
3.安全投入不足
在智慧化建设初期,部分场馆将主要资源投入到硬件设备和系统功能开发上,忽视了安全基础设施和运维体系建设。
4.国产化程度不足与人员意识薄弱
部分场馆依赖国外服务器、操作系统或数据库,存在“断供”或“后门”风险;同时,员工安全意识欠缺——如使用弱密码、随意拷贝数据至私人设备,或误点钓鱼链接导致系统被植入木马,这些“人为漏洞”成为数据安全的重要隐患。
三、构建全维度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结合智慧场馆的业务特性与“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设要求,需从硬件、软件、管理、技术自主化四个层面构建防护网:
1.硬件层:筑牢国产化“安全底座”
智慧场馆的数据安全需从硬件源头把控,优先采用全国产化基础设施:
服务器、网络设备(如交换机、防火墙)选用国产厂商产品,避免供应链植入风险;
物联网设备(如人脸闸机、智能传感器)采用具备国密认证的芯片,确保数据采集与传输的硬件级加密;
存储设备(如数据库服务器)部署硬盘加密技术,防止物理设备丢失导致的数据泄露。
例如,杭州大会展中心在一期建设中,全部采用国产CPU服务器与存储设备,结合硬件级防火墙,将外部攻击拦截率提升至99.7%。
2.软件层:构建“加密+管控+监测”三重防线
依托软件技术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关键措施包括:
数据加密与脱敏:对证件管理系统中的身份证号、支付系统的银行卡信息等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采用AES、RSA等加密算法;在非生产环境中使用脱敏数据,防止真实数据泄露。
加密存储;传输过程中启用SSL/TLS加密,防止“中间人攻击”;
访问控制:基于“最小权限原则”优化账号管理,如仅允许财务人员访问支付账单的“查看权”,且操作需双因素认证;
动态监测: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与安全信息事件管理(SIEM)平台,实时监控异常登录、数据批量下载等行为,如发现某账号10分钟内下载500条观众信息,立即触发冻结机制。
3.管理层:以“三级等保”为框架,强化制度与培训
三级等保建设: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对场馆智慧化系统进行定级、备案、测评,确保达到三级防护标准。
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全员安全意识培训,普及密码管理、钓鱼邮件识别、数据分类分级等基础知识,尤其针对证件管理、支付系统的操作人员,需考核通过方可上岗;
应急演练:定期开展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应急演练,检验预案有效性,提升团队协同处置能力。
4.技术自主化:推进“软件+算法”国产化替代
优先采用国产操作系统、CPU、中间件、数据库,减少对国外产品的依赖,降低供应链风险;
AI算法(如客流分析、异常检测)采用自主研发模型,防止第三方算法植入数据采集模块;
数据中台建设优先选用国产厂商方案,确保数据治理(清洗、脱敏、标注)环节的自主可控。
数据安全是场馆智慧化建设的生命线。面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场馆运营方必须从硬件、软件、人员、国产化、合规等多个维度构建全方位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只有将数据安全嵌入智慧化建设的全流程,才能让“数据资产”真正成为场馆竞争力的催化剂,而非风险隐患的导火索。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馆数据安全防护能力还将持续增强,为智慧化建设保驾护航。
欢迎联系名洋数字咨询场馆数字化解决方案,共同探索智慧场馆的无限可能。
声明:本文由智会智展团队整理,内容/图片综合整理自网络,仅供交流分享使用,无商业用途,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